美術教育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發布:南通教科研 發布時間:2010-11-08 閱讀14677

課題成果:

美術教育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陳愛萍

 

 

  :幼兒創造心理發展是指支持幼兒萌發新愿望、產生新動機、出現“創造”行為的心理成長過程。通過生動、有趣、豐富、感性的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能促進幼兒萌發新觀念、新思路,生產“新產品”的心理品質,為培養有創造能力的完整兒童打下基礎。教師美術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重要保證,生活積累是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寶貴土壤,美術活動是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美術教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 

 

一、幼兒期是一個人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

     瞧,眼前的孩子多幸福,他們跳在沙池里,有的在“挖地洞架橋梁”,有人在用牛奶盒子建“高樓”,還有的用花籃布置“街心花園”,汗水夾著泥沙涂黑了歡樂的笑臉!孩子們在享受著創造的無限快樂呢!

兒童創造力的發展與培養 ,是當今世界各國研究者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這不僅因為兒童的創造力是其認識、智慧發展中最重要的方面,與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重要的是新一代創造潛能就是一個國家、民族最寶貴的資源與財富,是未來的生產力。       

 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連現代派大師畢加索都曾說過:“學會像一個6歲的孩子作畫,用了我一生的時間”。 幼兒期也是無拘無束表達心靈的黃金時期,皮亞杰認為,幼兒從14個月開始就產生了創造性,嬰兒的探究反射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著他們的求知欲望,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探究反射在個體知識經驗和心理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的具體體現。美國學者史蒂芬.利漢斯說“2歲—6歲是幼兒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不能及時加以培養,那么創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難再被激發出來。”美國學者托蘭斯認為,從幼兒期到小學三年級是幼兒創造力發展最快的時期。日本學者乾侑的研究也表明,9歲以前是形成創造品質的最佳時期,是一生中發展潛能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每一次創造都標志著自我能量的增長。

“幼兒的創造區別于成人,不是指向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更多是指自我潛能的激發,創造性的自我表達,內心情緒的宣泄及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幼兒創造心理可反映在創造性的認知特征上:如思維的求異性、兼容性、發散性、跨越性、連動性、敏銳性、靈活性、批判性、流暢性;可以表現在創造性的情感特征上:創造性的動機、興趣、意識、好奇心;可以表現為創造性的人格特征上:高自控性、高自主性、高探索性、高獨創性、高有恒性;另外還表現在幼兒具有創造性的動作技能上。創造心理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系統,是支持人創新的心理基礎。 [2]

幼兒創造心理發展是指支持幼兒萌發新愿望、產生新動機、出現創造行為的心理成長過程。通過生動、有趣、豐富、感性的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能培養幼兒萌發新觀念、新思路,生產“新產品”的心理品質,為培養有創造能力的完整兒童打下基礎。

二、創造性的培養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靈魂         

 創造性的培養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靈魂。

    諸多藝術教育專家高度重視美術教育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作用。邊霞教授強調“對學前兒童進行的美術教育中兒童的想象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目標,教師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兒童加以指導和引導,為兒童的想象和創造提供盡可能多的生長點和盡可能強烈的動機”。“兒童畫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其自然天成的稚拙、天真與超乎尋常的想象與創造。” [1] 南京師范大學孔起英教授把幼兒美術教育作為發展幼兒創造力的重要內容。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Victor lowenfeld)在其代表作1962年出版的《創造性與心理成長》(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認為兒童天生具有創造性,美術教育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有重要價值:“創造性是人類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項天生的直覺,它是我們解決與表現生活困難的主要直覺,兒童尚未學習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意大利瑞吉歐的學前教育體系中認為創造性生成于日常經驗中,把創造性的培養很自然地滲透到圍繞項目活動的各個層面,其中美術方式是兒童開展最多、表現方式最生動、深刻的內容。幼兒藝術學習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掌握藝術知識的學習,而主要在于培養一種對藝術的興趣,技能以外的東西幼兒想象力、創造力、情感等目標更為重要。

 

三、美術教育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大多數的個體創造活動都只是解決了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盡管它們并不具有社會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創新教育就是不斷開發學生“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這也是向“特殊才能的創造能力”轉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美術教育是手段,是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跑道。

在眾多的因素里面教師教育理念的變革非常關鍵。

(一)美術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重要保證。

    受傳統思想影響,教師普遍關心兒童美術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學習的過程,過分強調顯性的“作品”而忽略隱性的獲得,幼兒園美術教育脫離兒童生活、單純強調技能技巧訓練而忽視人文素養培養、兒童身心被割裂、美術活動中“術”多“美”少等現象現實地存在。黑格爾指出:藝術創造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心靈“必須由它本身出發,把抽象規則所無法支配的那些更豐富的內容和范圍更廣的個別藝術形象拿到心眼前觀照”。[3] 如果[1]幼兒的美術教育進入程式化的套路中,兒童的創作熱情就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創造力將被壓抑?!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只有改變教師觀念,才能保證幼兒創造心理的健康發展。

1.尊重兒童,突顯兒童主體地位。綱要》中藝術領域蘊涵的基本理念就是: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他們的需求,強調幼兒的主體性、主動性,改變美術活動中幼兒從屬被動的地位。教師要認同每個兒童都具有創造潛能的觀點,在活動中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馬斯洛充滿信心地說:“幾乎所有的兒童,在受到鼓舞的時候,在沒有規劃和預先意圖的情況下,都能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個舞蹈,一幅畫,一種游戲或者比賽”。[4]

2.整合資源,樹立新型學習時空觀。

幼兒的美術學習不單是在幼兒園里完成了,或是在美術課上完成了。在園內可以通過游戲、集體教學、環境熏染等方法,在園外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看畫展、街頭美術涂鴉、沙灘娛樂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進行。有時甚至是家庭聚餐時孩子創意的一樣獨特菜肴、生日時制作一個頗具特色的蛋糕,參加婚禮時幫忙扎制繽紛彩球的活動,這些蘊含豐富美術元素的活動都是美術教育。

六一節到了,南通市城市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畫展,全部作品都是來自3-6歲的小朋友之手,一幅幅兒童畫色彩斑斕,想象大膽,童心盎然。參觀的小朋友除了觀摩小伙伴的作品外,還意外得到一份驚喜,一只手提袋,上面有些隨意的線條,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現場添加,最后的作品進行義賣,捐款給汶川災區的兒童。這樣的活動擴大了孩子的美術“色域”,分享了同伴經驗,更有動手創作的機會,實現了觀摩與創作的雙豐收。

3.科學評價,促技能、情感、創造性和諧發展。

   董奇教授指出:“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表明,在創造性活動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意志品質、個性特征等非智力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梢?,創造力是一個具有多維結構的復雜的心理品質,應當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系統、綜合的研究”。發展創造心理的過程也是塑造幼兒整個身心的過程。

   《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應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在美術教育中應遵循評價的方向性、發展性、延遲判斷這三大原則,不僅要對美術作品本身作出評價,還要關注幼兒活動時的態度、習慣、毅力、注意力、興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師不再扮演裁判者的角色,而是分享者、引導者、欣賞者的角色。選擇評價途徑,慎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與創造給與充分肯定和支持,促進幼兒技能、情感、創造性和諧發展。

(二)生活積累是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寶貴土壤

   幼兒的繪畫學習活動一般經歷三個時期: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兒童從亂涂亂畫到象征性地表現粗略的輪廓,再到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重新組合加工變形的畫面,經歷了復雜的心理過程。幼兒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藝術創作中普遍采用的是拼接的方式,大量生動而豐富的表象積累非常重要,因為感性認識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幼兒的生活世界越豐富,儲存的表象越多樣,創造的可能則越大。

1.引導孩子觀察多彩而變化的生活。

  在教育家的視野里,生活世界不是一個僵化的實體統一世界,而是前邏輯、前科學的、生動鮮活的人文世界;生活世界不是個單向度的世界,而是一個自然與文化、肉體與靈魂渾然一體的豐富的世界。陳鶴琴先生早就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由于幼兒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憑借抽象的符號系統和邏輯的推導,而是依賴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我們主張以實際的大自然、大社會為寫生對象,讓兒童通過感官來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發現世界。

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變化生動的生活世界是蘊藏美的天地?;ǖ慕k麗、樹的多姿、云的多變、蟲的多樣;四季的繽紛色彩, 建筑的多樣風格,節日活動的豐富多彩;金色田野的豐收景象,攢動集市的喧囂熱鬧、喜慶婚禮的各色人群…這一切都包含了圖形、色彩、線條與比例等不同的美術元素,都是孩子積累表象形成概念的學習內容。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走進大自然、貼近生活,多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物體的初步印象,學習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孩子在觀察中獲得的知識越廣泛豐富,掌握表象越生動、清晰,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想象與創新組合就更有新意,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就越有基礎。

2.帶領孩子體驗適宜而豐富的生活。

    學前課程提倡孩子的體驗學習,因為孩子是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孩子們每天都在生活,但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有教育的元素。根據孩子年齡引導他體驗分享有意義的生活,是促進幼兒創新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孩子親自參與的活動印象深刻,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更容易有創新的熱情與動力。

    如一所幼兒園每年組織孩子到蘇州的橘園春游。這是一個充滿快樂的旅程,孩子們親手采摘黃澄澄的果子,在上坡上自由的打滾,與父母親人分享酸酸的果實,一起表演動人的歌舞,看窗外流動的風景。根據春游活動進行的主題畫表現了真實的歡樂的內心世界:色彩豐富,畫面大膽,人物夸張,孩子們的快樂躍然紙上,表現了高度的創新性。

再如春暖花開時節,孩子們參觀風箏博物館,了解風箏的種類、歷史,欣賞藝人扎風箏的高超手藝,到海灘看風箏表演,孩子們在贊嘆風箏藝術的奇妙同時,激發了強烈的創作愿望,自己去嘗試設計風箏,尋找支架,設計了各種生動有趣的圖案,系上尾繩,然后自己試著放飛風箏。不會扎的孩子在紙上畫,用粉筆在地上畫。豐富的活動吸引了孩子參與的熱情與興趣,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創新能力。

 

(三)美術活動是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重要載體。

    皮亞杰指出,培養幼兒的創造性,首先在于造就能夠創新、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經做過的事情;其次在于形成有批判精神、能夠檢驗真理而不是簡單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頭腦。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只有從事與其身相適宜的活動,才能豐富和完善神經聯系,才能有靈活和創造的大腦,才能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美術活動以其活動內容的生動、表現形式的豐富,情感體驗的強烈緊緊吸引著孩子們,是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重要載體。

1.創設輕松愉快的美術學習情境

     “幼兒的心靈,如果種植在肥沃的土壤之中, 它們就會非常自然地生長起來。“肥沃的土壤”是指適宜的環境和令人愉悅的學習情境。藝術的種子需要適宜的土壤才能發芽,因為年齡特點,兒童的創造不會在命令與強迫下出現,只可能在毫無心理負擔的寬松環境下迸發。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說:“人才的最高層次是高尚的審美情趣、道德觀念和創造精神的一體化。”“情境教學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巧妙地把兒童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平衡、協同大腦兩半球的相互作用。” [5] 西方心理學家克伯屈等根據杜威的思想創立的設計教學模式,第一步就是要“創設情境”,即可以引起兒童學習動機的情境。

如一位老師在開展《眼睛想象旅行》的創作時,設置了優美的音樂情境,老師和孩子一起坐在軟軟的靠墊上,閉上眼睛聽著音樂,老師以柔美的音調及斷斷續續的語言描述提供給孩子充分想象的背景,孩子們展開了自由的“旅行”,描述道:小眼睛似乎長了翅膀,它飛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陽和小魚在一起游戲;它開心地把自己也變成了可愛的眼睛魚;小眼睛飛到了……看到了……又和誰在一起……,孩子們利用眼睛作為變化的基本元素,進行組合變化,構圖大膽,表現的圖畫圖案豐富,而內容多彩。

2.提供環保、多樣的美術操作材料

幼兒美術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被新穎有趣的材料所吸引,材料本身也是催發幼兒進行創作活動的載體。孩子在探索新材料,組合新材料的基礎上會萌發更高的創造熱情。如多彩的紙、變化的泥,稻草、麥秸、貝殼、酒瓶…大凡能作畫,能涂色,能給與孩子自由涂鴉的東西都是好的材料,都能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的發展。

南通機關第二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琳瑯滿目的美術區角里忙著呢:在小石子上設計個圖案,然后來擺一擺,講著生動的故事;在雞蛋殼上畫個喜愛的京劇臉譜,然后在玻璃瓶畫上京劇服裝,裝上那個蛋殼面具開個京劇演唱會;用稻草、草繩扎出的十二生肖小動物,形態各異憨態可掬;用舊布頭制作民族娃娃、在手套上制作“福娃”、在酒瓶上進行涂色游戲、把家鄉美景描繪在文蛤殼上等。泥土、破布、舊報紙、瓶瓶罐罐、水果蔬菜等等,孩子們用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無拘無束畫著、談笑著。在這樣寬松的創作活動中,孩子們有了選擇的自由,有了創作的沖動,有了游戲的快樂,得到了被認同的尊重。

 再如:海門市東洲幼兒園的老師請家長一起收集了大小不一的廢舊紙箱,紙箱貼上白紙就變成了有六個表現空間的可以自由涂抹裝飾的畫板了。孩子們有的單獨畫一幅畫,有的合作完成一只紙箱,還有的一組人完成一幅連環畫,忙得不亦樂乎。“作品”完成以后,孩子們忙著拆裝,用紙箱搭建了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城堡”,在“城堡”外鋪設了由開放的紙箱拼接的一條條迷宮,孩子們在其中鉆爬游戲,真是快樂極了。廢舊紙箱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紙箱面積有大有小,選擇性強,貼上各色紙張增加了對幼兒的吸引力。完成的作品又具有極大的組合作用,發揮了美術材料的多種功能。  

3.開展科學有趣的美術學習課程。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這樣表述基礎教育的內容“自該教育階段(基礎教育)起,教育內容應培養學習興趣、求知的欲望與樂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終身教育的愿望與能力”。幼兒的美術課程應該是根據幼兒認知特點科學設計, 課程的難易程度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課程的實施過程應充分利用游戲的形式,充滿趣味,吸引孩子主動參與。

1)根據教學內容巧妙組合集體、分組、區角、個別等多種組織形式。

  兒童對單調的形式極易倦怠,在日常教學中觀察發現,當老師發給孩子一盒長短不齊的蠟筆的時候,孩子會唉聲嘆氣地說:“又來了,我討厭畫畫!”。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組合教學形式,如學習點彩畫新技能的時候可以通過集體教學提高學習速度,而折紙、剪紙活動可以放在區角進行,主題繪畫活動可以分組合作,有些泥工、瓶藝等受材料和空間限制輪流進行、個別指導。充分發揮幼兒園美術資源庫的作用,擴大活動空間,減少集體活動的頻率,最大可能提供給幼兒美術創作的機會和時間,可以更好地鼓舞幼兒的創新激情。

2)變“靜態平面式”教學為幼兒“動態立體式”學習。

在美術創造活動中,教師應該是一個鷹架者的角色,提供給孩子適宜的支持,應擺脫單純靜態講解的范式,讓孩子在活動中學,在豐富的立體空間里學習,在體味樂趣中學習。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積累經驗,豐富表象,組織架構,形成自己的觀點,發揮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對世界的印象。

如孩子們參加了“親子黃海一日游”活動,發現平整的沙灘儼然就是天然的畫板,有的拿著小木棍、有的拿著小鏟子,什么工具也沒有的時候的孩子,躺在沙地上打起了滾,用身體作起了畫,真是一派天真浪漫呀!再如幼兒參觀動物園,通過觀察動物喂養動物,扮演與小動物有關的游戲以后產創作了主題畫“動物運動會”,畫面生動,想象豐富,稚拙活潑、自由奔放。孩子們用潔白沙子表現的沙畫,生趣盎然;用面條與面團裝飾的“夢想世界”想象奇妙;用油彩在臉上裝飾的臉譜幽默可愛……孩子們擺脫小桌子與畫紙的約束,在無限廣闊的空間里,激揚自己的夢想,享受了美術活動帶來的極大樂趣。

3)變幼兒個體創作為群體合作。

   觀察幼兒園的美術活動發現,多數老師為管理方便,在大部分時間里習慣讓孩子單獨作業。個體活動是需要的,但同伴學習也是個體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維果斯基的研究發現:學校應該培養老師之間、兒童之間、老師與兒童之間的合作,這樣才能創造教育的社區,鷹架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群體的氛圍能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更好的激發創造的激情。

 

 [1]邊霞.兒童的藝術與藝術的兒童[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91

[2]王燦明.兒童創造心理發展引論[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朱立元.黑格爾美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163

[4]]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 [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47

[5]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345

注:

   本文是作者承擔的南通市“十一五”重點資助課題“美術教育促進幼兒創造心理發展的研究” 中期研究成果,同時也是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6歲兒童創造心理發展的研究”的子課題成果,發表于《江蘇教育研究》200811期實踐版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